戚俊杰教授和刘玉明教授主编的《勿忘甲午》是一套立意深远的新型历史研究丛书,由海内外研究甲午战争史的著名学者分头执笔,通力合作,从不同的视点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甲午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历史。丛书共九册,分别以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有历史价值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为专题,内容既可独立成书,彼此之
甲午战争发生110年来,中国人对甲午惨败从总体上说是有深刻反省的,这就是认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路线,并取得建立新中国的胜利。但从甲午战争具体的历史教训研究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勿忘甲午》丛书首先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更深深地刺伤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谭嗣同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康有为说,日本索取赔款是要全中国人三年不吃饭呀?尤其是祖国宝岛台湾是中国人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中夺回来的,今又被日本割去,那种山河破碎的痛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椎心泣血的耻辱,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
甲午惨败,从总体上说,因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中国的大陆意识落后于日本的海洋意识,中国的“中体西用”论落后于日本的“脱亚入欧”论,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战争后勤补给都落后于日本等等。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清朝政治制度腐败的结果。但是,《勿忘甲午》丛书告诉我们,中国科技实力的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清政府购船买炮实行“大舰巨炮主义”,以为只要有巨舰就能横行海上,只要有巨炮就能击沉来犯之舰,但是北洋海军管理混乱、训练不精、船炮疏于维修,后勤补给困难,所以在黄海大战中,日本军舰进入中国“镇远”号“定远”号两艘巨舰的火炮射程之后却没有被击中,而中国军舰进入日舰炮火射程之后却频频被击中。北洋海军居世界第九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前,总吨位、火力比日本并不落下风,大舰巨炮本是击敌致胜的条件,但是由于技术落后,北洋海军被击沉四艘军舰,而日舰却一艘未沉。
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日关系绕不过的历史问题。《甲午日军罪行录》以铁的事实证明,日军一进入旅顺就开始大屠杀,他们疯狂地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经过四天的大屠杀,旅顺市区的平民百姓几乎被斩尽杀绝,“我同胞之死难者凡二万余人”,只有寥寥数十人在东躲西藏中活了下来。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野蛮行径,震惊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我们勿忘甲午,是对惨遭杀害的死难者的祭奠和慰灵,表示永远不愿再看到历史悲剧的重演。但是,试看今日之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之后,又追求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针对他国的导弹防御,修改宪法及海外派兵,使我们看到甲午战争时期“兴亚”狂热分子的幽灵又在亚洲上空悠荡;不能不使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中国人民高度警惕。有人说中国不能总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伤痕,以博取世界的同情,并称之为“受害者心态”,这是对历史的浅薄的理解。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做到割断昨天与今天的历史联系,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苦难,就失去了自尊自爱和前进的方向。
历史科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常研常新的社会科学。这不仅是因为发现了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历史学的警世意义、借鉴作用、智慧因素,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长盛不衰的民族话题,甚至是世界语言。《勿忘甲午》丛书就具有发掘新史料,提出新概念,叙述新架构的意义,体现了史学开拓创新精神。
《勿忘甲午》丛书总体框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既承接着建国以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又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拾遗补缺,填补空白,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构建了一部内容全面、形式新颖、体裁独特、自成体系的甲午战争史学术专著丛书。这部丛书在综合和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甲午战争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独立成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历史观照。如甲午战争前后和战争期间的朝鲜问题与中国、日本间谍问题、北洋海军中的洋员问题、清廷关于甲午的和战之争、日本割占台湾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黄海海战的全新军事专业分析、辽东、威海的地缘战争、以及日军侵略暴行等,每个专题都给读者以全新的史学映像,给人以“读史明智”的熏陶,激发人们发愤图强的心志。但从理性上仍感到有不足之处,似乎《勿忘甲午》丛书还应列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大题目:《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这个看来老生常谈的题目,可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包容的,这本《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专书,不仅要教训中国及中国人的子孙后代,也要教训日本国及日本人的子孙后代,记取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甲午战争史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
《勿忘甲午》丛书具有原创史著的品格。应该指出,日本军国主义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不仅是矛头指向中国,而且首先是侵略朝鲜的。所以甲午战争应该是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朝鲜人民在甲午战争中遭到的涂炭和亡国之恨。日本的“大陆政策”就是以侵占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声称朝鲜是其“利益的焦点”。王如绘著《甲午战争与朝鲜》一书,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后日朝关系的剖析,追溯日本侵略理论的思想根源,理清日本纵横捭阖的外交与军事交替并进,终于吞并了朝鲜,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跳上亚洲大陆的码头,北上与俄国争锋,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不仅给朝鲜和中国,而且给亚洲和世界带来无穷的战争灾难。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井上清先生在《日本近代史》中指出:“像这样没有间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的国家,在世界近代历史上,除日本以外,找不到第二国。”日本从战争走向战争的道路,就是从派兵侵略朝鲜开始的。通过阅读《甲午战争与朝鲜》,使我们看到甲午战争是涉及朝鲜、中国和日本的一场国际战争,它是当时远东乃至亚洲和世界的一个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对此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甲午战争中的日本与朝鲜,其史料多存于官方交涉史料和外交文书中,以往的论者也间有提及,但未独立成书,王如绘先生全面研究了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朝的战争与外交,全景式勾勒出甲午战争与朝鲜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堪称中国学者撰写的日本灭亡朝鲜的原创第一书。
甲午战争史著林林总总,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同一个历史人物,常有不同立场、不同见解、不同风格的史作问世。王家俭先生著《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以点带面地列举出与北洋海防有关系的重要洋员,如赫德、琅威理、马格里、金达、金登?、葛雷森、马根济、戴乐尔、善威、德威尼、汉纳根、巴兰德、德璀琳、李劢协、瑞乃尔、黎熙德、式百龄、哈卜们、阿璧成、薛斐尔、马吉芬等在北洋海防建设和北洋舰队中的风风雨雨。王著叙事风格细腻,持论谨慎中肯,在罗列了众洋员对北洋海防建设的贡献后,得出结论说:“笔者认为李鸿章之聘用大批洋员从事国防与军事的近代化,基本上可谓渊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之士大夫所具有的‘通权达变’、‘借法自强’的一种理念。而‘借法自强’的实践方式,即是‘国际的科技转移’?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实际上也是一种国际间的合作与互利。”应该指出,从“国际科技转移”论的层面上界定洋员对中国海防近代化的作用,较少情绪化,富有历史感,无疑是对一概否认洋员作用甚至对洋员“妖魔化”的历史观的反拨。但当年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控制下,这些洋员的行为基本上是服从本国利益的,对帝国主义肯定是有利的,对中国的有利则是有限的。例如,赫德建立了高效率有别于封建“常关”的近代化洋关,他收的关税首先是满足帝国主义的需要,在建关的前五年里,海关为清政府偿还了《北京条约》规定的1600万两英法赔款,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再看被称为“颇能尽忠职守”的马格里,他主持的号称“中国第一座兵工厂”金陵机器局,造出的炮弹不是射向敌人,而是在清军炮膛里开花,炸死炸伤的是中国官兵。这样的“互利”是很难被中国人认同的。
有的学者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史学体系是在艰苦的思辨中建立起来的。作为反映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勿忘甲午》丛书,就是在思辨中构建自己的体系,在思辨中诠释甲午战争的本质。
求真务实,去伪存真,是《勿忘甲午》丛书思辨的出发点。历史是凝固不变的时间和空间,但记述历史的文书载体,则因立场、感情、动机与品德不同而大异。例如,在旅顺大屠杀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与抨击后,日本政府发表了所谓《旅顺口事件之辩解书》,就是一件充斥谎言的伪书,苏小东著《甲午日军罪行录》用铁的事实驳斥了日军旅顺大屠杀是对清军“暴行”的报复说,驳斥了日军屠杀的男女老幼是“换了装的清兵”说,驳斥了日军在旅顺屠杀的都是抵抗的清兵和被胁迫抵抗的平民说,谎言一戳就破,日军滥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是铁证如山。又如,在中日海战中,日本军舰常冒挂第三国舰旗问题,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有报告,有关甲午战争史引为证据,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方面的孤证不予承认。前些年从日本防卫研究所图书馆发现的《二十七八年海战秘史》,几次提到日舰冒挂外国军舰旗帜的秘密。由于这部未刊稿是由日本海军军令部主持编写的,也许是为了丑表功,正好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诡诈。从求真务实的角度审视,这正是合乎历史著作去伪?如《旅顺口事件之辩解书》之谎言无耻?存真?如《二十七八年海战秘史》之自暴冒挂外国军舰旗帜内幕?的逻辑。撒谎者必为谎言淹没,忠于事实才是忠于真理。
丛书成功地把史料与史论有机结合起来,既避免了理论的先行,又避免了史料的堆砌,条分缕析,议论风生,资料翔实,论证严密,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尤其是某些专题下功夫挖掘使用一批新史料,令人耳目一新,推进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深度。例如,戚海莹著《甲午战争在威海》,不仅具有地缘战争研究的区位优势,而且充分运用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戚其章先生走遍威海、荣成的山山水水和村庄,访问甲午战争的亲历者所得大量的口碑资料,使本书的写作站在更坚实的资料基础上。《甲午战争在威海》则采信了戚其章先生当年采访的依然健在的138位目击者当事人的证言,这些甲午战争的亲见、亲历、亲闻的“小人物”留下的口述记录不仅是对甲午战争提供了与文献相印证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成为甲午战争史的绝响。
《勿忘甲午》丛书在辩论争鸣中推进自己的深度与力度。丛书的作者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史观”辩论,与为虎作伥的学者政客辩论,与清政府内部的主和派投降派辩论,与伪造历史与误记历史的作者辩论,站在正义的历史高度,明辨是非,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正本清源的甲午信史。其中,戚其章先生著《甲午日谍秘史》令人读之惊心动魄。日本间谍的活动贯穿日本侵华战争的全过程。1872年日本派出第一个间谍池上四郎获得重要情报后,不断地一批又一批地派出间谍来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城镇要冲、军事要塞、海港码头、甚至荒岛渔村、穷乡僻壤,谍影幢幢,神出鬼没,几乎侦察了甲午战争中日军所到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日本间谍成为日军进攻的前锋,是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日本是受北洋舰队航日刺激才开始准备发动侵略战争的。这种似是而非的论点模糊了日本侵略的蓄谋本质,戚著列举大量实事证明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就提出了“平定中国”的思想,此后日本国内侵华史观衣钵相传,从甲午战争前夕,小川又次的《清国征讨方略》中进攻直隶、占领北京、分割中国等具体方略,都是承袭了在日本长期流传的各种侵华思想,与北洋舰队航日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这种有理有据的论证,鞭辟入里的分析,揭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性与一贯性,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与说服力。这些日本间谍大都长期居住中国,穿中国服,说中国话,念中国经,在中国开照像馆、开书店、办学校、办洋行,从东北到山东,从上海到武汉,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间谍网。他们无孔不入,收集情报,甚至连北洋舰队的信号书都窃取了去,宗方小太郎对威海军港的多次侦察,不仅掌握了北洋舰队的动向,而且为日军在荣成登陆,从背后进攻威海北帮炮台和南帮炮台探明了路线,可见日本间谍的侦察活动为日军侵华立下了汗马功劳。日本侵略者正是借助谍报工作,才能在甲午战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些日本间谍伪装巧妙,甚至骗取了善良中国人的同情,如日谍向野坚一在金州侦察时路遇大雨,被一好心老人引入家中,烧炕取暖,招待饭菜,还为他准备了第二天上路的干粮。联想到日本人今日的霸道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真令善良的中国人深长思之。
(《勿忘甲午》丛书,共九册:《甲午战争与朝鲜》王如绘著、《甲午日谍秘史》戚其章著、《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王家俭著、《甲午战争的和战之争》孙占元、张登德、翟红芬、王凤青著、《甲午中日海战》苏小东著、《甲午辽东鏖兵》王记华、董进一著、《甲午战争在威海》戚海莹著、《反割台抗日运动》柯平著、《甲午日军罪行录》苏小东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版)